在肝功能的生化检测中,“酶胆分离”是需要注意的重要情况,“酶胆分离”通常是指在肝炎发展过程中,由于肝细胞的大量坏死,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进行性下降,因此胆红素指标上升;同时转胺酶由于已经维持相当长时间的高水平,从而进行性耗竭,因此出现ALT下降,转氨酶不高。这种转氨酶现象就是所谓的“酶胆分离”。 转氨酶的高低变化对于肝炎病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化验指标。它的变化在肝炎病程中有无规律可循呢? 一般来说,急性肝炎在病程4-6周内转氨酶应降至正常。肝炎复发时转氨酶升高可先于症状。如病程超过3个月而转氨酶仍轻度异常,则很容易转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病人的转氨酶出现较大幅度的升高,提示病情可能发展成活动性,须引起警惕。然而,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的严重程度,肝细胞大量坏死,肝脏生产转氨酶的能力丧失,这时血液中的转氨酶降低,但是黄疸却持续升高,这种现象即所谓“酶胆分离”,往往提示病情正在恶化。总之,转氨酶的升高一般可反映肝细胞受损的程度,但酶值的高低并不能完全提示病程的轻重和预后。因此,不能单纯根据酶值的波动来判断病情是好转还是恶化,还需对症状、体征、病理和临床其他各项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在重症肝炎时,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血中ALT逐渐下降,而此时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即出现“酶胆分离”现象,这常常是肝坏死的前兆。在急性肝炎恢复期,如果出现ALT正常而γ-GT持续升高,常常提示肝炎慢性化。患慢性肝炎时如果γ-GT持续超过正常参考值,提示慢性肝炎处于活动期。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收藏】 【推荐】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上一篇:脑脊液培养检出新型隐球菌病例分享 | 下一篇:「好消息」滨医附院无创DNA产前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