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国8亿人,这4类人必须治!
2018-05-15 16:20:00 来源: 作者:安佳佳 【 】 浏览:1676

大家好,好久不见啦!我是大家的“老朋友”幽门螺杆菌!虽然我来过好几次了,但还是有很多人询问关于我的问题。那今天我着重给大家解答下这3个被问及最多的问题——

● 是不是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就一定要治疗呢?

● 胃疼的人是不是肯定感染有幽门螺杆菌?

● 幽门螺杆菌根治之后还会复发吗?

8亿中国人被我感染

要知道全世界上有50%的人群是幽门螺杆菌的携带者,而在中国,这个比例会更高一些。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60%,按照目前中国13.6亿人口数来计算,约8亿人已经被我攻占啦!哈哈哈哈

我也理解,你们讲究热闹和团圆,大家伙吃着一个热腾锅里面的饭才像一家人,所以我传播起来也更为便利。

感染的人中只有1%患上胃癌

不过你也别太紧张,虽然感染率那么高,但世界上这一半感染人群中,真正能患上胃癌的也就1%左右,而且这1%还多见于溃疡病患者。

于是坊间就有了一句名言,叫做“无幽门螺杆菌,不溃疡;无溃疡,不胃癌”。这句话虽然有一些科学道理,但还是稍微绝对了一些。

我能和大多数人和平相处

我其实也并不是单纯的“肇事细菌”,就像其他肠道菌群一样,大部分时候我可以和你们人体和平相处,并不造成任何伤害。

我只是比较喜欢找软柿子捏,比如说在老年人、抵抗力差的、营养不良的人体内,我会越猖獗能搞出个胃溃疡或者胃癌什么的。我会不会弄出病,一个是你抵抗力的问题,一个是看我和你的胃壁细胞“性格搭不搭”。如果你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不好,老刺激胃壁细胞,它会和我越来越亲。

你胃痛不能全叫我背锅!

你想胃本身就只是一个消化器官,但是与小肠不同,胃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存储和研磨。你可以把胃想象成一个大手,当食物进去的时候,大手就会不停地攥啊揉搓啊,直到把食物揉成一根细条,才更便于进入小肠,在小肠中完成营养的吸收过程。

所以试想一下,你把冷的、热的、尖的、硬的、辣的、酸的统统往手里塞让手揉,不破皮才怪!所以连手都受不了,更何况是胃呢? 

胃粘膜上皮细胞大概每5天会更新一次,损伤的上皮会脱落,新的上皮会生长,但是如果损伤太快了,更新的速度没跟上,那么时间久了,溃疡就产生了我只是损伤环节当中可能的一个环节,并不能“负全责”。所以说,并不是胃痛就完全是我的罪过!也不是只要根治了我,胃痛就一定会好。

所以担心自己的胃,除了查查幽门螺杆菌,还要做个胃镜。如果有溃疡病,积极治疗,如果只是普通的胃炎,先好好管管你的嘴吧!

4类人必须要根治

如果我和你相处的相安无事,你也没什么胃部不适症状,胃镜显示也没啥毛病,压根不需要治我。只有下面这4类人才必须要根除我:

 是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是慢性胃炎伴粘膜萎缩或糜烂患者;

 是患有胃癌或有胃癌家族史的患者,幽门螺杆菌可能会加大患胃癌的风险;

 是有MALT淋巴瘤患者。

7类人可以考虑根除

 有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的人;

 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的人;

 有胃癌家族史的人;

 有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病的人;

 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的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人;

 还有就是如果你强烈要求根除我,医生也会遵从你的意愿。反正你们没事就吃抗生素,对可以锻炼出我们的耐药性!

治疗方案请看文章《招惹上幽门螺杆菌肿怎么办?人家不要得胃癌

治后复发?你可能踩了4个雷

有朋友说都治了三次幽门螺杆菌了,每次治完了都说是已经清除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细菌又死灰复燃了。那么很可能你犯了以下忌讳:

● 耐药:你每天都打一样的农药,那活下来的虫子肯定是对农药有抵抗力的虫子啊,等这波虫子长起来,还拿什么杀?

● 不按时吃药:医生开了14天的药,有一顿没一顿地吃,你以为自己除干净了,其实可能残留一些种子处于休眠状态,等这阵抗生素的暴风骤雨过去之后又雨后春笋般地生长出来。

● 提前复查:医生说吃完药过一个月再去复查吹气实验,来看是否根除了幽门螺杆菌。你很着急,两周不到就去查。结果显示幽门清理干净了(可能在冬眠),你以为自己根除了,实际上只是骗骗自己而已。

● 日常生活习惯不改:

 已经根治了幽门螺杆菌的朋友,不注意和分餐吃饭,很可能再次被感染。注意给别人夹菜使用公筷;

 餐具需要消毒;

 不口对口给宝宝喂食,有老人习惯自己尝尝热不热再喂给孩子,不可取;

 餐前洗手饭后漱口;

 定期复查幽门螺杆菌,复查频率医生会根据你之前的感染情况制定的。

20%的患者第一次根治我会失败,如果真的特别需要根治我,建议休息一段时间之后再次根治。可以到专业的医院去就诊,评估是否更换抗生素,也就是换一种“农药”试试。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预防肺癌 筛查很关键“绿肺行动”... 下一篇血常规提示患儿血小板增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