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是目前所知能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它是一种呈螺旋弯曲状、单级多鞭毛、末端钝圆、微需氧菌的革兰氏阴性菌,生存于人体胃幽门部位。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WHO/IARC)将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幽门螺杆菌杆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P可通过口-口、粪-口、密切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呈全球性感染,多不能自行清除,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幽门螺杆菌所致疾病: (1)非萎缩胃炎,萎缩性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等; (2)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3)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癌症死亡原因中位列第二。我国每年大约有16万人死于胃癌) (4)胃少见病:增生性胃息肉、胃黏膜肥大症等; (5)胃外疾病:缺铁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维生素B12缺乏症等。 中国自然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多中心研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Hp感染率为40%~90%,平均为59%。 幽门螺杆菌可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是最主要的致病病原体。在一项由广东省中医药局资助的关于Hp分型研究中,发现Hp Ⅰ型感染与胃部病变密切相关。
过去的几十年里,感染率一直在下降。在性别方面,男性的Hp感染率为44.9%,而女性的Hp感染率相对较低,为42.0%。Hp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 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 Hp染色体编码1 500余种蛋白质,其中500多个基因为Hp所特有。其中细胞毒素相关致病基因簇(Cag-毒力岛)、vacA、iceA、dupA、尿素酶基因(Ure)、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s)基因,包括babA、唾液酸结合黏附素(sialic acid-binding adhesion,sabA)、oipA等Hp特有的基因均可被用于其基因分型。但目前依据CagA和VacA之外的其他基因分型的研究资料较少。 目前其中可以作为检测指标的有: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 空泡毒素( VacA) 尿素酶(Ure) Ⅰ型为致病性较强的产毒菌株(CagA和VacA均表达,或表达其中一种) Ⅱ型为毒性较弱的不产毒菌株(CagA和VacA均不表达) 幽门螺杆菌发病机制 1.细胞毒素(CagA):1996年,Censini等发现Hp菌株含有一个约40kb的特殊基因片段,呈现于致病相关菌株因此称为Hp的Cag致病岛, 研究显示Cag致病岛与VacA的产生、与Hp对胃上皮细胞表面Leb抗原受体的结合能力、与参与细胞骨架重排的肌动蛋白等相关。其中CagA是Cag致病岛最主要毒力基因,血清中检测到CagA抗体是Hp感染的一个高度特异性指标。
2.空泡毒素(VacA):约60%Hp菌株能产生有活性的空泡毒素(Vac A,87kda),使上皮细胞产生空泡变性、细胞凋亡、细胞骨架重排、甚至细胞死亡等形态学改变,因此是Hp重要的毒力因子。
3.尿素酶(Urease):尿素酶是幽门螺杆菌最重要的毒力因子之一,参与细菌代谢和胃粘膜内定植;它是Hp表达量最多的蛋白质。检测血清中相应抗体可作为Hp感染的依据之一。尿素酶除了对Hp本身起保护作用外,还能造成胃黏膜屏障的损害。一是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的直接细胞毒作用;二是尿素酶可诱导胃上皮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表达分泌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介质。 4.Hp的蛋白酶、脂酶和磷脂:均能破坏胃黏液层的完整性,增加黏液的可溶性和降低其疏水性,进而降低了黏液对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5.致炎因子:Hp表面及分泌的可溶性成分和趋化蛋白能趋化激活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TNF-α、白细胞三烯、IL-1和IL-2,并进一步加强IL-8的激活反应,促进黏膜的炎症损伤。
6.胃肠道激素:多数文献证实Hp感染者生长抑素释放减少、胃泌素释放增加。从而导致高胃酸分泌,加重胃十二指肠黏膜酸负荷;胃泌素促进黏膜细胞增生,与肿瘤形成可能有关。 Hp分型检测意义 1、对Hp分型检测,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是否需要根除的治疗方案 Ⅰ型Hp毒性较强,对病人危害较大,和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密切相关,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的专家共识意见建议对其进行根除治疗。 Ⅱ型Hp毒性较小,致病力弱,一般表现为轻微消化不良。如果患者感染为II型Hp且无临床症状或者临床症状轻微可以不必进行根除治疗使一大部分感染者免除不必要的治疗,避免抗生素过度使用,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2、对于健康体检人群开展分型检测,能更早期更精准判断需要干预的人群,有效提示胃癌高发人群,减少不必要的恐慌,有助于节约社会资源,达到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目的。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收藏】 【推荐】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上一篇:检验科标本采集、报告领取注意事项 | 下一篇:2022年第三季度重点科室 病原菌... |